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域新闻

深汕特别合作区:做实做强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战略引擎

2025-03-0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主阵地,锚定打造深圳产业转移承载地、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目的地和粤东高质量发展孵化器,做实做强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目标,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关键任务,以其独特的以产兴城、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产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驱动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从2018年至2023年,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2024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0.65亿元,同比增长65%;规上工业产值256.98亿元,同比增长309.9%。


在这片发展热土上,曾经的传统农渔小镇,如今随处可见热气腾腾、日新月异的场景,通过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处处迸发着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


image.png

深汕特别合作区不断探索产城融合的发展新模式,推进“百千万工程”。


以产兴城: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以产兴城、产城一体的发展导向,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任务。以全域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为目标,制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新能源汽车城发展规划(2023—2030年)》,规划建设深汕智造城、小漠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聚区等一批重点园区片区。  


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入实施“大产业”立柱架梁行动,按照“1+3”的基本逻辑打造“一主三辅”产业发展体系(其中“1”是新能源汽车产业,“3”包括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着力构建以比亚迪为龙头引领全产业链的格局。其中,一期已实现达产满产,174条产线实现满负荷运作,预计2024年产值超100亿元;二期西地块已实现单班达产,整车产能约750辆/天,已累计生产整车约8.6万辆,预计2024年整车生产25万辆、产值600亿元;东地块已全部完成征拆,整体交付并全面进场施工,仰望U9生产线正式投产,2025年底将具备年产10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2024年7月,比亚迪正式宣布追加65亿元签约比亚迪深汕三期项目,建设电池PACK线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工厂,这标志着比亚迪电池、电机、电控产业链完整落户合作区,比亚迪深汕厂区的全链条生产制造能力将进一步完善。


与此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实施“大招商”增量提效行动,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大、产值高、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项目,重点围绕比亚迪上下游产业链精准高效招商,保持工业投资、工业产值快速增长。近3年来,合作区已对接项目超1000家,储备汽车细分领域企业超170家,已签约项目36个,总投资额超900亿元,迎来了以京西重工、延锋国际、东风李尔、壁虎汽车、佛吉亚等头部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落地。力劲科技、速腾聚创等新能源汽车T0级供应商也都在合作区布局了先进产能。近期成功举行产业投资促进大会,现场签约19个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


深汕特别合作区通过实施“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规划建设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发展平台载体,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西部深汕智造城引进德方纳米、协鑫等重大产业项目,规划建设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端电子化学品专业园区,目前已落地高发、华特鹏等企业,新签约长盛科技、博纯等6家企业,着力打造深圳市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核心区、国内电子化学品园区标杆基地。东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区已引进华睿丰盛、显控科技等机器人企业和深汕湾科技城、锐博特等平台项目。


深汕特别合作区实现了从大项目“单打独斗”到优质项目集优成势、聚力升级的转变,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筋骨”越来越强,接下来还将不断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image.png

小漠国际物流港为产业出口赋能,切实提升各产业配套环境。


以城带乡: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既建好城,又守好乡”,突出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基础配套提升齐头并进,服务保障项目招引和民生福祉,努力建设高品质生活新示范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施“大环境”优化融通行动,提升产业配套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建成2个10万吨级泊位和1个5万吨级泊位,目前已累计出口超5万辆、开通6条滚装外贸航线,预计今年出口7万辆以上、新增外贸航线4条以上。推进城乡交通路网一体建设,广汕高铁开通运营,深汕高铁加快建设,深汕枢纽已开工建设,加快融入“深圳半小时、广州40分钟”高铁生活圈;深汕西高速改扩建合作区段2024年8月底完工;通港大道全线贯通,内外联系更加便捷顺畅、紧密高效。


同时,完善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成500千伏变电站、赤石河应急引水工程、小漠比亚迪二期气化站等项目,加快推进红海湾海上风电、深汕引水工程等项目建设。近年来全面实施人居环境提升等民生工程,实现了全区自然村通村道路硬化、农村集中供水、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转运处理、农村5G网络及千兆光纤网络、村村通公交等6个100%覆盖。


实施“大民生”融合发展行动,导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让群众在建设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教育方面,总投资156亿元规划建设12所新学校,已建成2所,提供5520个学位;全市规模最大的深圳中学深汕高中园已投入使用,面向深圳全市和合作区招生3300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正加快开工建设。住房方面,总投资近105亿元规划建设10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共1.89万套,将为近6万人实现在合作区“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住有乐居”。医疗方面,总投资17.5亿元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已运营;深汕人民医院主体封顶,计划2025年底投用。通过全面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提升了产业工人、拆迁村民等群体的生活品质,让其充分享受发展红利,从而支持并融入合作区发展进程。


接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集中力量把民生实事办好,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可及可感的民生福祉。


image.png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鸟瞰图


以工哺农:持续提升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深汕特别合作区通过实施村企合作反哺、带动就业反哺等行动,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土地等闲置资源、沉睡资产活起来、动起来,实现产业兴旺、群众增收致富,充分激发“百千万工程”内生动力。


积极创新村集体留用地全周期共建共享机制,依托国企开发村集体留用地、打造新型产业空间,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发展红利惠及村集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已形成了蛟湖村、云新村、大安村、百安村等4种典型村企合作模式,成功落地蛟湖产业园等6个村企合作项目,诞生首个村集体收入突破千万元村;实现全区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万元。6个行政村年收入超百万元,其中将诞生2个年收入突破千万元的村。


随着合作区产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配套不断完善,之前选择到珠三角务工的本地人纷纷返回合作区上班,实现从“外出打工谋出路”向“就地就业建家乡”的转变。2023年合作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11万元,同比增长7.1%,高于汕尾市(3.08万元)。以鹅埠镇老龙坑村为例,随着村庄周边比亚迪一期等多个重大项目的建设投产,周边村民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自发组织起美食摊档,逐渐形成了一条备受欢迎的美食街。新开的商铺越来越多,现已形成集便利店、餐饮、药店等居民服务业于一体的微型商圈,每天吸引上万名产业工人打卡消费,村民的收入水涨船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村里也开展了新一轮的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舒适的四小园、绿道等休闲场所。后续还将联动区属国企,启动改造升级工程,盘活留用地新建产业园,村集体年合作收益预期将超千万元。老龙坑村在合作区产业建设的浪潮中焕发了新生,而产业外溢效应带来的村庄蝶变还在合作区内持续不断上演。比如,鲘门朝面山村、鹅埠下北村通过村企合作建起正气宴、正合宴等农家乐等。合作区将不断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融合,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牢牢扭住“百千万工程”这个总抓手,全面推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产业链”成形聚能,“一主三辅”产业全面立起来、强起来,进而带动城乡面貌蝶变,正逐步构建起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城,释放无限的活力潜能。未来,合作区将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部署,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同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探索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致力于走出一条以产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的道路,绘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图景。(朱孟超、罗琴月对本文亦有贡献)


该案例入选了最新出版的《“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第二卷。该书由谭海清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版,全国公开发行。


来源:《“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

编辑:木书林



Copyright © 2024 - 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117525号
首页  |   关于中心  |   新闻中心  |   县域服务  |   案例中心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