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李乡·山水双合
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粤西信宜城乡经济提质增效,活力之城魅力绽放!
2024年6月,信宜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印发《2024年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点》,从广袤县域和广大乡村的建设空间、资源空间、市场空间、承载力空间中挖潜力、激活力,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增长点,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2023年11月6日,广东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在茂名召开。会上公布省“百千万工程”首批22个典型县(市、区)、110个典型镇、1062个典型村(社区)名单。其中,茂名信宜市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
“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具备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这是省指挥部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等有关部门评选的原则。
以产兴城提升产业吸附力品牌美誉度
2024年9月9日,广东集信国控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信国控”)上市活动在香港举行,成为信宜市首家上市公司,同时亦是粤西首家上市的县属国有企业。
“目前公司在参与三华李等信宜地方特产的检测,积极拓展食品、环境、交通、消防等领域的检测服务。我们将在检测领域进一步深入配合‘百千万工程’,并且对广东省、信宜地区的发展有所贡献。”集信国控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赖峰介绍。
这是信宜市工业经济改善并积极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突出案例。不仅如此,全市通过招引和发展符合绿色要求、传统产业现代转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2022年9月以来,信宜工业园区共落地开工福尔电子、捷讯模具、佳都制衣、斗牛数码、金丰盛线束、广东供销(信宜)公共型农产品集散集配加工中心等项目,总投资36.62亿元。
信宜市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优质农产品的同时,在“产业链”上下功夫。通过补链、延链,大力推动种植、加工、储运、营销、品牌全产业链发展,信宜市逐步提高“土特产”附加值。
2023年信宜市培育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9家,新建高标准农田3.47万亩。三华李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建成投产,怀乡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已通过省中期评估考核。与阿里巴巴、碧乡等企业合作发展壮大农产品电子商务,持续优化“信字号”品控溯源体系建设,2023年“信字号”系列的三华李、甜柿、大芥菜销售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0%。2024年,三华李种植面积稳定在32.8万亩,产量35.97万吨,较往年增长约9.6%,现价产值50.47亿元。信宜市已成功申报全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信宜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负责人表示,为突出土特产优势,信宜市实施优质农产品及加工品创建行动,持续打造“信宜出品、信誉保障”的“信字号”优质农业品牌,通过建立“两标一码一单”品控溯源体系,增强信宜农产品辨识度,实现农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2024年“信”字号上升为茂名市的公用品牌。未来,信宜市将继续以“信”文化为引领,为全国各地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农产品,在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征途上迈出坚实步伐。
第三产业提档升级。立足粤西桂东劳动力规模优势,信宜建成粤西首个省级县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猎聘、九尾科技、淘宝教育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合作搭建市场化劳务枢纽平台。2022年开园至今,产业园已入驻企业35家,累计实现营收21.18亿元,税收5454万元,服务就业人数超5万人次。
广东信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省级)运营机构冯国灿介绍,园区抓住“人”这个县域振兴核心牵引链条,发挥本地职业教育和劳动就业人口资源优势,借助连接粤桂、通达大湾区的高速路网,主动对接粤西桂东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以“打造粤西桂东县域人力资源产业中心”为目标,以服务“百千万工程”、振兴实体经济、赋能“制造业当家”为重要任务,培育本土根植性强、财税贡献大、生态友好型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2023年5月,园区在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粤西桂东首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集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劳务外包、企业孵化、人才交流等于一体的人力资源生态产业链,助力提升信宜产业吸附力,实现以产聚人兴城。

广东信宜人力资源产业园
串珠成链高质量打造农文交旅结合带
春赏花、夏品果,是“三华李第一镇”钱排镇一张亮丽的文旅名片,也是当地村民致富的法宝。
作为“三华李之乡”,信宜结合三华李特色产业,打造白石镇三华李度假区、钱排镇“中国李乡·山水双合”“李花谷”等文旅项目,实现农旅融合、景村共融,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信宜市坚持以文化为魂、山水为体、旅游为形的理念,充分整合云茂高速、包茂高速沿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成片打造、串珠成链,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融合成长,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藏在深山里的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成为珠三角和粤西桂东等地游客“四天三夜”休闲消费的农文旅目的地。
串珠成链,高质量打造农文交旅结合带。沿云茂高速、包茂高速各出口,将马安万亩高山竹海、最美乡村山水双合、千年镇隆古城、热海温泉、北梭瀑布、中国牙雕艺术馆等15个农文旅景区串珠成链,打造吸引广佛中珠和粤西桂东游客四天三夜休闲消费的农文旅目的地。其中,云茂高速以山水双合、马安竹海、李花谷为支点,将三华李度假区、窦州古城温泉连碧道、西江温泉、林砺儒故居串联起来。如三华李度假区依托“最美绿色高速”云茂高速的白石停车区,采用“高速服务区景区化”的全新概念,按4A景区标准打造集综合服务、文化展示、休闲游乐、自然科普于一体的三华李产业科普展示中心和全国高速服务区转型示范地。2024年2月,云茂高速遇见李主题停车区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的广东省“交旅融合发展”十佳案例。包茂高速农文旅结合带则包括与文旅企业共同投资超过5亿元的黄华江虎跳峡项目,以及往东串联包茂、云茂高速的秋风根梯田及露营项目等,以湛茂沿海都市圈为目标游客,努力将信宜中北部地区也激活起来。
政企联动,1:1配比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引入市场化造血机制,在粤西首创“政府投基础设施+企业投运营资产”模式,通过政府资金尤其是专项债投入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用市场之手推动产业自我造血。如李花谷—双合村农文旅产业结合带项目由政府、钧明集团及南越文旅按比例投资合作开发,采用EPC+O建设模式,采取与后续运营深度捆绑开发模式,通过绑定企业投资实现注入市场化能力。
植根本土,深入挖掘活用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找准乡村振兴“文化纽带”和“经济纽带”的融合点,对田园风光、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特色风俗等具有开发基础和潜力的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找到文化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切入口,挖掘特色经济价值。如窦州里文化创意街以窦州城岭南+南洋建筑特色风格为主题,提取窦州古城的建筑元素,融合镇隆六双花灯的传统文化,打造蕴含窦州文化的商业建筑与花灯主题酒店,让厚重的历史文脉和现代的城市风貌交相辉映,成为信宜首个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体验地,2023年7月底集中开业至今客流量超400万人次,营业额超7000万元。
创新模式,积极探索景村共建、景民共享。依托交通带来的便利和人流物流,积极推动景区与村集体进行收益分红,做到红利共创、收益共享。如“山水双合”项目已就停车场收益与村集体签订协议,按50%收益分成;三华李度假区已与细寨村集体就景区门票分成方案达成一致,每卖出一张门票村集体分成3元;马安竹海每年景区的门票、停车费、民宿租金等收入将按约定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景区盘活闲置资源、带动就业,如钧明集团在双合村租赁民房,用作办公室并开办图书馆、民宿等,还计划继续租赁更多闲置民房进行商业开发。此外,引导当地居民自营商业,优先聘请当地居民用工,如保洁员、酒店服务员等众多岗位均为当地居民。通过持续探索联农带农机制,打通交通-农业-文化-旅游融合的合作链条,形成企业和农村在产业链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有效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分享收益、增收致富。2024年春节期间,信宜市旅游总接待人数110.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5亿元,与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1.67%和51.48%。
马安竹海
依托“双百行动”全面提升民生优质服务
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个性化选修课程……从动工到建成开学只用了半年的时间的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让人耳目一新。在全省部署推进“百校联百县”的背景下,信宜高标准推进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办学,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管理办法等,带动城区教育资源优质化、均衡化发展。
为深入推进“双百行动”,进一步落实校地合作,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4年5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信宜中学在茂名市信宜市举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师生党支部共建签约仪式。此次签约授牌仪式的举行不仅夯实了校地结对共建基础,也进一步推动“双百行动”走深走实走细,为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协调发展贡献力量。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深、拓宽合作,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信宜以“双百行动”为依托撬动优质医疗教育资源。落实省委“县城要办好高中、做强医院”的要求,紧紧抓住教育和医疗这两个核心,依托“双百行动”全面提升民生优质服务承载力。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小学部
在教育方面,信宜市投入12.3亿元在玉都新区核心地段建设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信宜学校。今年,信宜全面完成这3所学校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新增优质学位11400个。
在医疗方面,信宜市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部运行机制,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镇村三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与中山大学共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与中山六院共同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双向转诊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力争大病重病救治能力、四级手术能力、整体管理服务质量达到粤西地区领先水平。仅一年时间,该院四级手术量增幅超69.8%,胃肠肿瘤手术量增长率达239.96%,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在国家卫健委2024年1月发布的三级医院年度国考评价中,粤西医院排名提升了480名,指标等级从B前进到B++,进入全国前30%。
办好高质量教育、打造区域特色医疗中心,信宜市产业吸附力、民生承载力不断增强,现代活力之城雏形初现。

集信国控上市公司
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干净规整的农家小院、修旧如旧的村落遗址、创新发展的加工企业、绿色环保的发电项目……近年来,在信宜大地,一幅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信宜的城镇化率只有42.6%,远低于全国水平65.2%,要实现县城强、带镇村、县域兴,信宜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县城规划先行。信宜市强化规划引领,2022年10月编制出台了粤西首个县域城市设计《信宜市玉都新区城市设计》,定位打造一个集综合交通、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生态休闲、教育医疗、产城融合于一体的生态发展区现代活力之城、新型绿色发展示范性城市,在县域城市规划设计上走在粤东西北前列。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落实好、宣传好迁出户籍农民保留承包地权益、资产经营权益、乡村经济合作组织股份权益的政策机制,最大程度打消农村户籍人口迁出的利益顾虑。推进农村土地规范化规模化流转、农房出租改造再利用,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鼓励农民自愿整合土地。优化完善县镇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进一步规范农村资源、产权交易。抓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处理这三件实事难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运营工程,推动基础设施通村入户便民利民。
全面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以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公共服务、教育环境、人居品质、医疗条件,拉动镇村人口向县城聚集,实现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在保障更多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的同时,推动乡村土地规范流转和聚集,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文旅业品质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建设国家县域商业行动示范县,建成7个镇级供销商贸中心。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5%,城区及乡镇的中心区域实现5G信号连续覆盖,全市4G信号实现深度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实行市场化运作,从自然村、镇区的生活垃圾收集点收集转运至信宜市绿能环保发电项目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城乡一体供水项目由城区自来水厂向水口、镇隆、池洞、丁堡、北界等市区周边镇,以及坡岭、十腰、六梢等市区城郊乡村扩网延伸。
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制定实施《信宜市优化调整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搭建由中山六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和多家医疗机构构成的医共体,医共体内设14个内部机构,推动人员、资源、管理、技术下沉,力促医共体内部实现同质化,提高基层服务水平。实施《信宜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转实施办法》,建立县镇村三级教师常态化交流轮转机制,2023年我市双向交流轮转教师共318人,其中市镇交流教师共258人,镇村交流教师共60人。
该案例入选了最新出版的《“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第二卷。该书由谭海清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来源:《“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
编辑:木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