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作为广东壮族聚居镇之一,有着深厚的农业基础和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壮歌声声起,唱的是美满幸福的小康生活,亦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近年来,小三江镇乘着广东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一手抓产业,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写好联农带农惠农的“文章”;一手抓基层治理,探索“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的工作模式,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群众幸福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小三江镇作为广东壮族聚居镇之一,有深厚的农业基础和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该镇深入挖掘壮族文化潜力,把“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图为嘉田锦绣专业合作社绣娘在刺绣小三江镇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部,总面积280.74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2.01万人,壮族人口占85%以上。这里山多地少,资源禀赋独特,既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林业资源,又有悠久的黑山羊养殖传统。近年来,小三江镇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紧密合作,内联外引,整合资源,大力培育联农带农惠农企业,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小三江镇聚焦连山县委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定位,高度重视“百千万工程”,通过党建引领,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形成“双书记”带动模式,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总)支部书记的互补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小三江镇的村“两委”干部年轻有活力,学历较高,党组织战斗力强。在三联村,面对土地丢荒问题,驻村第一书记提出解决土地非粮化、增加土地价值的发展思路,推行“党支部+党员+企业+农户”工作模式,通过复耕复种和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提高土地价值,增强村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党支部和党员带头,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得到群众支持,为发展农文旅产业奠定基础。小三江镇以“三月三”壮族歌墟节为契机,成功举办2024年广东省“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连山“三月三”壮族歌墟节,邀请了30多家优质企业到小三江镇进行投资考察,深入挖掘壮族文化潜力,把“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节日当天引流约2.5万人次,创收300余万元。小三江镇资源禀赋优越,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生态特色推动康养文旅项目和山泉产业发展,推出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周末经济。此外,为实现文旅产业持续发展,小三江镇将进一步完善镇域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动传统民俗文化项目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利用生态特色推动康养文旅项目和山泉产业发展,推出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周末经济。近年来,小三江镇在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镇坚持把“为民服务解难题”作为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主线,强化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龙头”作用,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走进小三江镇,你会看到:高清摄像头全天候监控着重点区域、重要路段和重点场所,为全镇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综治中心内,“五室一厅”功能齐全,群众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一站式服务,信访接待、人民调解、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功能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了“少跑一里路、只进一扇门、解决一揽事”。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小三江镇将辖区划分为55个网格,配备了3名专职网格员和55名兼职网格员,同时,还有“双百社工”、村长、辅警等信息员群体作为“触手”,共同织密了社会基层治理的“一张网”。这张网不仅覆盖了小三江镇的每一个角落,更将服务延伸到了群众的身边,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小三江镇更是下足了功夫。他们依托“粤平安”综合网格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2023年,全镇网格员们共上报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社情民意等网格事件3425条,办结率高达100%,其中成功调解的矛盾纠纷就有22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除了强化基层治理的“硬件”建设外,小三江镇还注重激活基层治理的“软件”活力。他们结合当地实际,试行“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制,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量化指标,与村民利益紧密联结。这一举措不仅激发了村民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更有效地引导了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金秋十月,沿234国道小三江镇路段的道路两旁,成片的大豆绿油油的,长势十分喜人。“这些黄豆可不简单,这是针对制作优质腐竹专门研发的品种,腐竹在市面上可是抢手货。”小三江镇党委书记蒋武强说起镇上的产业,满是自豪,笑称这小小的黄豆可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优质黄豆经过特殊工艺制作出来连山众创腐竹,在2023年度“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中榜上有名,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热销产品。小三江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强镇兴村富民的高质量发展经验。图为小三江镇打造特色品牌连山众创腐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连山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广东首批省级生态县,其发展定位是“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小三江镇林地面积达37万亩,在发展的同时还担着守好生态屏障的重任。蒋武强介绍说,小三江镇高度重视“百千万工程”的落地落实,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强镇兴村富民的高质量发展经验。其中,众创农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创”)便是其中之一。这家企业是由李之阳等几位90后集资创办。经过短短5年的发展,这家腐竹厂已经壮大为省级龙头企业,以日产腐竹一万斤撑起了小山村的千万产值。谈起创业过程,李之阳表示,这是家人支持、政府扶持、贵人加持,还有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李之阳团队在原料、加工技术、产品到销售渠道上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连山众创与高校合作,培育若干大豆品种,将种子“芯片”紧抓在手;更依托连山优质生态环境,制定5D标准,生产具有连山地域特色的优质腐竹。“我们针对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求,做了不同产品的开发,通过从源头品质的把控生产出自带奶香味的腐竹。”李之阳坦言,众创腐竹厂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10项生产专利。近几年,连山的一系列农业利好政策,也为各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力。在连山“一村一品”项目中,众创获得50万元资助。同时,连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黄豆等蔬菜的集约化管理模式,并积极组织各企业参加广州、深圳、海南等地的农产品博览会、推介会、洽谈会等,持续增加连山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多方努力下,腐竹成为小三江镇“一村一品”的重点发展项目,也是众创农贸发展有限公司“连府人家”品牌的“拳头产品”。作为农业加工产品,腐竹生产为连山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工厂聘请了70名腐竹工人,月薪可达7000元,效率高的员工甚至可以过万。”李之阳表示,目前以“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种植经济作物大豆,带动了3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众创的迅速崛起,正在为这片小山村、为连山的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可喜的变化。李之阳介绍,目前正在连山建设第三个工厂,把腐竹生产提高到出口标准,尽快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方面,众创将在高州、汕头、云浮、湖北等地扩建10个厂,争取5年内把营业额增至2个亿,冲刺国家龙头企业。同时,他们还将尝试豆腐、豆干、豆浆粉甚至辣条等副产品的研发,不断扩大品类版图,为连山的农业产业发展探索更多可能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小三江镇本着生态资源优渥这一优势,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破解制约地方发展难题。连山丘陵起伏、峡谷众多,泉水中含有多种对黑山羊生长有益的微量元素,适宜的气候造就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适合黑山羊采食。在连山一直有黑山羊养殖的传统,但因为缺乏养殖技术和专业管理,效益偏低,这一产业便慢慢没落了。连山小三江镇省洞村黑山羊智慧养殖生态示范场项目,推动该黑山羊养殖逐步走上科学技术引领致富的新道路。
2022年以来,小三江镇省洞村的“羊”招牌,又立了起来。蒋武强介绍,小三江镇引导省洞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引进广东领头羊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加入,提供技术支撑,打造连山省洞黑山羊智慧养殖生态示范场项目,推动小三江镇黑山羊养殖逐步走上科学技术引领致富的新道路。小三江镇推动“三块地”活化整合盘活省洞村闲置用地资源,开展黑山羊标准化生态养殖,并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华南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广东连山山羊科技小院”。按时吃饭,定量运动,偶尔发呆就是黑山羊的日常。跟着羊群里的“领头羊”,小羊们吃饱玩好,陆续回到羊圈中。在小三江镇省洞村黑山羊智慧养殖生态示范场,负责人尚帅打开监控介绍道:“我们的‘溜达羊’没有‘科技狠活’,但是养殖很有科技含量,每一只羊都有‘身份证’。”这些身份证正是推动黑山羊从传统养殖向“数字化、规范化”智慧养殖转型的关键。在办公室内,尚帅打开电脑,每个大棚的实时监控画面,以及羊群概况、防疫信息等清晰明了。连山黑山羊智慧养殖生态示范场项目总投资额约为800万元,是小三江镇首批乡村振兴的产业项目之一,并被列为广东省黑山羊养殖标准化试点项目。智慧养殖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益。通过数据分析,养殖户可以精准掌握羊只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养管理策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智慧养殖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饲料加工、兽药销售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该项目已建成标准化羊圈3座,存栏1000多只,年产值达50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超1500人次,人均增收超3000元。该项目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联农带农惠农的成功实践。接下来,小三江镇将继续加强党建引领,提升镇域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同时做好人才库以及镇村资源库建设,加强产业“造血”功能,全方位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实现强镇兴村富民目标。该案例入选了最新出版的《“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第二卷。该书由谭海清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来源:《“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公众号编辑:房山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