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千万工程

高州柏桥村:古树千年绿 “荔荔”皆香甜

2025-01-10

近日,《“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第一卷正式出版,广东省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因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入选该书。

2024年2月29日,茂名高州市在根子镇柏桥大舞台举办“聚力‘百千万’之‘乡村之光’(高州)”活动,通过音乐、故事和文化的力量,展现高州“百千万工程”的丰硕成果。活动现场,外出乡贤与高州签订多份回乡投资协议,总投资超24亿元;全国物流助力“百千万”暨2024年物流助力广东荔枝走向世界启动仪式举行、广东“12221”采购商联盟高州联络站揭牌、荔枝AI发布。
古树千年绿,荔荔亦香甜。一代又一代的柏桥村民用心培育优质果实,用汗水浇灌这片红色的土地,用勤劳双手写下致富的故事。
柏桥村是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下辖村,面积约5.2平方千米,柏桥村委会下辖柏桥村、塘辟村、岭腰村等18个自然村,共1080户4380人。年平均气温24℃,夏季长、雨量充沛,以种植荔枝为主,兼种龙眼、北运蔬菜。柏桥村地处荔枝种植黄金地带,有着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柏桥村荔枝种植面积达6800亩,占全村耕种面积的87%以上。
“贡园”古荔 千年飘香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被称为“荔乡”的广东省高州市根子镇,现存有一个果园,园里生长的荔枝树虽然树龄都已在500年以上,但棵棵枝繁叶茂,年年硕果累累,这就是中外闻名的“贡园”。
image.png
贡园古荔枝树

贡园位于根子镇柏桥村,成园于隋唐年间,是全国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老荔枝树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古荔园,是著名的白糖罂优质荔枝品种的发源地,被誉为“荔枝博物馆”。在贡园内,望着眼前的老树,可尽情领略茂名荔枝文化。

2022年,高州市政府投入3500万元,一次性将这些古树流转过来,交由广东果乡集团有限公司统一保护管理。高州市组建拥有27名专家的专家库,“一树一策”对重点保护的古荔枝树开展现场诊断和救治指导;此外,还有一支由16名长期种植荔枝、在培养养护上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荔农组成的“古树守护人”队伍常年参与古荔枝树养护管理、抢救复壮。贡园守护员邓玉华介绍,公司成立以来,以古树保护为重点,进行了道路美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聘请专家指导,优化果树品种,科学养护果树;为适应当地旅游的发展,游客量增多的情况,贡园内配置工作人员,每天打扫卫生并维持游客秩序,避免人为破坏古树的行为。
据统计,贡园内现有古树95棵,以荔枝树为主,平均树龄超370年,其中500年以上的古荔枝树30棵,1000年以上的古荔枝树9棵。为更好地保护古荔枝树,对39棵超过500年的古荔枝树配置监控。每株百年以上的古荔枝树都有自己的二维码,扫描二维码便可了解树木的品种、树龄、管护单位、监护人等信息。树冠下的茂名市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设备,借助广东移动“5G+物联网”定时收集土壤、气候、虫情等数据并实时上报,经专家分析后输出科学的指导信息,帮助古树管理单位和监护人对古荔枝树进行生长养护、病虫害防治和正确施用药肥。
贡园里里外外的环境也维护得很好。环卫工阿茵说,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清理道路上的落叶,每天来回几趟,保持路面干净整洁。
科技助“荔” 致富“蜜”诀
一颗小小荔枝果,是大自然给予村民的馈赠。千百年来,柏桥村民以种植荔枝为生。目前,柏桥村荔枝种植面积达6800亩。随着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科技果”长成“致富果”,小小荔枝发展成为当地大产业。
农产品产业连着两头,一头是生产,一头是销售。过去,荔枝生产面临着保鲜难问题,销售面临进城难问题。据悉,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柏桥村建起了29个田头小站。“田头小站”看着小,作用却很大。小站拥有清洗、预选以及降温等功能,荔枝刚下树,就能进入保鲜流程。采下的荔枝经过田头“预冷”再入冷链车,保鲜期能够再延长2~3天以上,有效解决了荔枝保鲜难题。
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介绍,2023年全村荔枝产量约1万吨,产值1.4亿元,人均年收入达到5.3万元。“柏桥村能凭借荔枝产业获益,不仅仅依托两千年来的种植历史,更得益于广东全面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带来了切实有效的答案。”
为了让时令水果四季可尝、让养在深闺的“土特产”走向千家万户,高州还通过深挖荔枝价值、延伸荔枝产业链,拓宽群众的“致富路”。在食品深加工的科技助推下,荔枝饮品、荔枝糕点、荔枝酒、荔枝醋,甚至还有以荔枝提取物原花青素为主要成分的口服液相继上市……围绕一颗小小荔枝果,当地把荔枝这篇“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大。
image.png

根子镇柏桥农创园

2023年9月,高州根子镇柏桥农创园特色商圈正式开业,为该镇带来了新的商业亮点,也提升了整个镇的人气。根子镇注重商圈的规划和布局,通过精心设计和整合,将原本分散的商业资源集中到柏桥商圈,实现本土资源利用最大化。商圈紧连柏桥广场、柏桥大舞台、柏桥讲堂,为游客们提供了一站式的游学和购物、餐饮场所。商圈内商店、超市、餐馆等商户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方便和更丰富的购物体验。
柏桥农创园内设有特产馆、咖啡馆等店铺,此次开业新引入10家不同类型的优秀商家,丰富了商圈的业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消费者不仅可以购买特色农产品,还可以品尝各种美食,感受地域魅力,提升游玩体验。进驻柏桥商圈的商家都是茂名本土著名商家,如荔乡凤、怀乡鸡、化州橘红、粮丰园、嘉豪轩、明湖供销社等知名品牌,充满了地方特色和魅力,提升了商圈的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展示地方形象的窗口和推动根子镇发展的重要引擎。
根子镇通过改善商业设施、优化商业布局,为消费者提供更便利的购物环境和服务。柏桥村流转约10亩的土地建设停车场,一期停车场可以容纳接近150台小车,20台大巴车,解决了柏桥农创园和柏桥讲堂的停车需要。进驻的茂名特色农产品线上展销平台,通过线下展销推动线上消费,让消费者实地感受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购物便利渠道。
村民何兆权说,柏桥商圈的建设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一方面,商圈的建设和电商的加入实现荔枝产业增收;另一方面,村民通过出租闲置店面获得租金收入。此外,村民还通过旅游业、北运菜等实现增收。
“柏桥讲堂” 添智赋能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柏桥村视察。5月,茂名市委在柏桥村开设柏桥讲堂,该讲堂集理论宣讲、现场体验、互动交流于一体,结合推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阐释和交流互动,并在柏桥实践馆集中展示柏桥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
“柏桥讲堂是总书记4月视察广东、茂名之后,茂名市委、市政府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而开设的。它的定位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载体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茂名市委党校教育长张蓝青说。在她看来,北大与茂名市委在柏桥讲堂共设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是一场“双向奔赴”。“一方面,‘柏桥讲堂’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让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理论落到火热实践中。另一方面,教育基地为深化柏桥乡村振兴实践、进一步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同时为广泛宣传柏桥实践提供助力。”
“柏桥讲堂”位于柏桥村党群服务中心,进门就能看到融合了荔枝文化的“柏桥讲堂”大Logo。课室里,木制桌椅整齐排列,书架上摆设有各类有关乡村振兴的书籍。除此之外,荔枝树下、种植园里、生产线旁等阵地,都延伸为“柏桥讲堂”的教学现场。
揭牌以来,“柏桥讲堂”按照有阵地、有制度、有标识、有师资、有课程的“五有”标准推进建设,为学员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还建成柏桥实践馆,成立“柏桥实践”研究中心。柏桥讲堂每个月聚焦一个对象,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个学习主题,针对党员干部、学生、普通群众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教学课程和观摩路线,全方位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我们仍在不断总结经验,动态调整课程的设置。”张蓝青说,“柏桥讲堂”目前共搭建了理论课程、“乡村振兴的柏桥实践”现场教学课程和“百千万工程”特色课程三大课程类别,涵盖了数字科技赋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在“柏桥讲堂”课程库、师资库里,内容丰富多样。普通群众讲生活变化,镇村干部讲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举措、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领导干部来讲一些政策解读……
茂名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室主任郭柳纤认为,茂名市委成立了“柏桥实践”研究中心,是为了更好地总结、阐释、宣传和发展柏桥村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好做法,突出讲好“土特产”文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美茂名生态建设、古荔树保护、特色产业链党委等实践成果。
兴特色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茂名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毅表示,要乘势而上,高水平建设好、运用好柏桥讲堂,用好“柏桥实践”研究中心,勤思兴农之策,善谋富民之道,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扎实调查研究,在开创新的实践成果上勇担使命、勇当先锋。
(郑佩瑜对本文亦有贡献)
公众号编辑:房山乞


Copyright © 2024 - 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117525号
首页  |   关于中心  |   新闻中心  |   县域服务  |   案例中心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