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千万工程

增城派潭:坚持“两山”理论 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5-01-09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内乃至华南地区有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其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的高山瀑布——白水仙瀑。当游客踏上围绕瀑布沿山修建的登山步径时,不免感叹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般的壮观景色。

image.png

白水寨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北部的派潭镇。“异派之水,汇而成潭”,为此称作“派潭”。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即于南昆山麓建圩,彼时山涧杨梅树繁多,古称杨梅都。几经演变,自明朝定名派潭,沿用至今。古往今来,派潭一直是广州北部的农业与商贸中心,是融汇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重镇。

客家先民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派潭这一世外桃源,在派潭河畔安居乐业,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至今流传的舞貔貅、舞春牛等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存完整的熊氏宗祠、派潭老街等文物古迹,均见证了派潭历史的辉煌。

而进入21世纪,落差达428.5米的白水寨瀑布飞流直下,翻开了派潭科学发展的新篇章,嘉华、森林海、香江等7家星级标准温泉酒店和四季田园、宿山房等130多家精品民宿因瀑布而兴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纷至沓来,2023年实现旅游收入超20亿元。随着广河、增从高速的建成通车,派潭融入了珠三角城市群1小时生活圈。

近年来,派潭镇更是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做优做强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为核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

派潭镇副镇长张帆介绍,该镇紧扣争当增城创建全国县区乡村振兴引领区排头兵的目标,连续两年在全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获得第一名;2021年代表广州参加全省乡村振兴大擂台,获得珠三角片区第一名、“全省六强镇”“特色产业示范镇”等荣誉,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2023年,派潭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成功创建森林海广东省级旅游度假区,顺利完成广州市“百千万工程”现场会考察点调研任务,派潭“村晚”文化活动深受好评,温泉文旅名镇、岭南休闲慢城实现良好开局。

坚持绿色发展

让“生态包袱”向“美丽资源”转化

近日,水利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开展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广州市增城区派潭河成功入选建设名单。派潭河流域包括派潭河干流及其18条一级支流,涉及派潭镇全部。派潭河流域自然本底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是带动派潭区域文旅的重要水脉。

据悉,派潭河幸福河湖总体布局基于派潭河流域本底,以派潭河为主轴,串起沿线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特色村镇,因地制宜地将流域分为三大特色区,构建“山水生态,价值转化”旅游共富区、“河湖连片,润泽沃土”隐世田园区、“碧波安澜,非遗流长”吾乡幸福区的整体建设格局,全域推进幸福河湖,打造幸福派潭,让“水清岸绿景美”成为派潭亮丽名片。

其中,毗邻白水仙瀑国家4A级景区的森林海旅游度假区将依托派潭河幸福河湖建设的机遇,结合“河湖连通”水利工程,将景区、酒店、农村、森林公园连成一片,打造“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国户外运动目的地”。森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毅锋表示,森林海地处“山水生态,价值转化”旅游共富区,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坚持生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山水资源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度假区新项目建设,协助擦亮“吾乡派潭”文旅品牌,带动旅游共富区整体发展。

森林海旅游度假区的打造,正是派潭镇20多年来一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缩影。据介绍,改革开放初期,派潭镇为发展经济,大量引进采石场、石灰厂,虽然在当时确实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伤害。以派潭镇高滩片区为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村社集体将土地租赁给社会主体开办采石场,形成了7个矿坑,面积共约600亩。由于受到采石场挖坑、抽取地下水影响,周边每亩农田单产由1000多斤骤降到400斤。2003年,派潭镇转变发展观念,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按照当时广东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采石场整治和复绿的工作部署,派潭镇陆续关闭原有的采石场,并对矿坑进行治理复绿。同时,该镇大力开发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从此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引进了一家家星级标准温泉酒店,成为珠三角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015年至2021年,派潭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增城北片区旅游发展规划,引入广东省森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废弃采石坑综合修复利用,实现了地质灾害治理、复垦复绿、防旱降涝、驳岸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功能,并建成了约5万平方米的森林海度假酒店。“作为增城派潭土生土长的企业家、党员、退伍军人,凭借对建设家乡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毅然放弃发展房地产投身家乡建设,先后投入7000万元对废弃采石坑进行14项生态系统修复。”范毅锋如是说。

据悉,该项目创新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试点,依托废弃矿坑湖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包袱”向“美丽资源”转化,实现绿色发展。如今,项目分三期建设,总投资约22亿元,规划总面积2160亩,一期温泉度假酒店于2020年3月开业;二期嬉水乐园于2022年7月开业,是一个集游乐、运动、休闲、娱乐等多业态多功能于一体的亲子轻奢综合性水上乐园,营业后迅速成为大湾区新晋网红打卡点;三期则拟建设国际演艺中心、自然生态康养基地等,拟打造旅游、演艺、康养商业、农业等多业态耦合共生、三产融合的项目。目前,项目用地审批、生态停车场等前期筹备工作稳步推进,计划2025年试营业。

未来,派潭镇将结合“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部署,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通过推深做实“林长制”,不断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大力引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项目,大力推广种植特产的毛茶、白茶,打造特色现代农林产业,高质量打造“绿美经济示范区”。

坚持做强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 提升民宿品质

近年来,派潭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以做优做强做大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为核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绿美派潭建设,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推动文旅产业持续兴旺、乡村全面振兴。

image.png

其中,派潭镇推动打造“温泉文旅小镇岭南休闲慢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星级标准温泉酒店7间、精品民宿130多家),大力发展高端温泉康养产业,布局引进一批高端顶奢酒店。

同时,该镇正在不断提升民宿示范镇品质,推动精品民宿聚势成群,积极谋划实施“文艺民宿”IP塑造推广计划,大力推进乡村酒店的培育发展,培育一批差异化、特色化的国家、省、市级精品民宿。2023年新增宿山房、恒溪湾等6家民宿营业,無外秘境、雅山房等民宿建设取得新进展,民宿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广东省民宿示范镇”招牌更响亮。

乡村酒店、民宿产业正在成为派潭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百千万工程”发展的有力抓手。

当走进位于派潭镇高滩片区的宿山房民宿,只见竹对青山、炊烟袅袅,惬意的田园风光尽显悠然的郊野之趣。民宿位于派潭镇密石村半山盘地间,毗邻自然溪流瀑布及山间百年古树群,周围翠竹环绕,徽派建筑的外观尽显江南神韵。

“我们的特点是依托周边优质山水资源,顺着沿山公路蜿蜒而上坐落于密石村村口左侧、结合周边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大丰门国家森林公园、石门森林公园、森林海旅游度假区共计40万亩原始森林环抱生态环境,以休闲、旅游、度假理念为引导、以自然、生态、休闲、娱乐、文化为特色将国人十大雅事(焚香、听雨、莳花、赏画、 品茗、探幽、观云、候月、酌酒、抚琴)结合为一体化,满足宾客对高品质民宿的需求。”宿山房民宿运营总监曾跃俊介绍道。

民宿共有37个房间,配套泡泉、会议室、茶室、健身房、游泳池、电影院、KTV、棋牌室桌球室、酒吧等五星级酒店综合设施。项目后续将整合周边山地、林田等资源,建设登山步迳、休闲亭、采摘园柿子加工场、特产街、水景栈道等场景,打造集旅游观光、医疗康养、农耕体验、休闲运动、研学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

民宿的引入,对当地集体收入带来了稳定性。据悉,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带动就业、互惠多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宿山房通过租赁原密石小学,给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同时,借着宿山房的建设以及运营,当地本来闲置的用地被打造并盘活成为优质旅游资源。

“2023年由于宿山房的加入大大增加密石村的游客量,部分游客游玩途中看见村庄居民在密石门口摆摊售卖农副特产及瓜果蔬菜会向居民购买,据统计2023年游客在密石村购买土特产金额大概为20000元,由村民自行收款。另外,宿山房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概30%的员工都是派潭镇以及周边的居民。”曾跃俊说。

除了宿山房外,位于派潭镇佳松岭村的72house民宿也非常有特色。民宿由一座建于清末民初的云从家祠修复、改建,设计成一座青砖灰瓦白墙的新古风建筑,设计理念源于广州本土情景剧《七十二家房客》,建设中保留着原有的客家围屋布局特色,充分体现历史感与客家古村落文化沉淀;又融入现代场景元素设计,打造成一个集餐饮、住宿接待、乡村休闲于一体的共享田园乡村民宿农旅项目。

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创新发展模式。其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方式,鼓励村民参与民宿建设和经营,带动村民增收创收。民宿通过“公司+村集体+租金”的合作方式,由企业承租祠堂、农田、鱼塘等闲置资源,村集体协助做好土地整合、环境整治等工作。另外,民宿通过“公司+村民技术入股+工资收入+分红”的方式,让村民以技术入股,通过合作运营管理民宿、私房菜等,得到工资收入和分红。民宿还通过“公司+村民土地入股+保底租金+超额分红”的方式,让村民以土地入股,企业给予保底租金和超额分红,引导当地村民参与销售服务。

因地制宜谋划

抢抓“环两山”示范区机遇   擦亮派潭品牌

近几年,派潭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擦亮了派潭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但在发展过程当中,仍遇到不少挑战。张帆表示,首先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派潭镇北部片区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白水寨景区、森林海旅游度假区、大丰门景区和7家星级标准温泉酒店等优质文旅资源多位于北部,周边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其余片区由于项目多呈碎片化分布,公共服务配套亟待完善,产业集聚效应不突出。

“我们的文旅产品也出现同质化的情况。目前派潭的文旅发展主要以游山玩水、温泉度假为主,与周边邻近市区竞争的优势不明显,夜间游客可选择活动较为匮乏,夜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加之,乡村振兴各类人才短缺。由于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等优越条件,导致人才回乡就业创业意愿不高,尤其是关乎农村产业升级的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相当不足,严重制约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和乡村文化繁荣。”派潭镇副镇长梁伟胜说。

对此,派潭要如何乘风而上?据悉,2024年广东省委提出规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简称“‘环两山’示范区”),并以此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这对派潭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派潭将紧抓“环两山”示范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全面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文旅项目。

由于派潭辖区面积比较大,不同片区的资源禀赋各有千秋,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该镇从实际出发将全镇划分为5个发展片区。按照不同的资源特色和发展定位,通过派潭河、增派公路,高滩河、灵山河、车洞河、小迳河和高埔河等路网水脉,谋划打造吾乡派潭、白水仙瀑、灵山秀水、大田元语、凤凰秘境等5条新乡村示范带,每条示范带都各有特色,既有各不相同的风景,又有各自独特的主打产品。

该镇也在农房风貌管控上争创亮点。结合引进的樟洞坑国际艺术村、东洞村雅山房、大埔村棒垒球场等项目,大力盘活空心村、空置房、园地等闲置资源,继续开展连片历史宅基地确权登记和农转用报批,利用市场化手段盘活空心村,提升周边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实现乡村再造。

同时,派潭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作为“一村一品”,通过“造节”宣传,打响村级特色产业品牌。比如,鹅兜村举办以“鹅”为主题的游园会,吸引上千名游客参加,从而引进以“鹅”为主题的餐饮项目;佳松岭村举办特色盆景展销会,现已形成盆景集市,每周六都有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客人进行盆景交易;大埔村举办非遗文化击壤比赛暨壹心国际棒垒球训赛基地宣传活动,推动特色非遗文化和棒垒球体育项目融合发展;樟洞坑村举办荔枝文化节,擦亮桂味荔枝品牌,拓宽荔枝销售渠道。

派潭镇更创新举办“我要上村晚”活动。该项活动由各村居轮流举办,让村民登上舞台,宣传推广自己的“一村一品”,挖掘传统非遗文化。派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仁岳说,“村晚”充分调动了村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成果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家乡认同感,增强了乡村凝聚力。

目前,多场活动线上线下浏览量超2.5亿人次,全面点燃派潭的“夜经济”。派潭“村晚”入选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成为该镇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广东省的“环两山”指导意见提出要“打造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未来,派潭将把握好“环两山”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契机,推动周边的镇村共同参与派潭“村晚”,争取把“村晚”办成一个区域性文化品牌,同时推动派潭“村晚”走出去,走进大型商超、新文化馆等,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公众号编辑:房山乞


Copyright © 2024 - 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117525号
首页  |   关于中心  |   新闻中心  |   县域服务  |   案例中心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