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域新闻

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成立!纪录片《一代真儒湛甘泉》预告发布

2024-09-04

image.png


为进一步擦亮甘泉文化品牌,近日,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纪录片《一代真儒湛甘泉》预告发布活动在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举行。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梁佩珍,增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平等领导,以及教育界人士、文化学者参加活动。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一级调研员李伟在活动中表示,甘泉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他强调,加强湛若水思想与甘泉文化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要把握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甘泉文化这一基础之石。在研究弘扬甘泉文化时,要坚定自信,用研究成果为人民服务,努力打造广州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和带动广州文旅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二要铺好与广州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结合甘泉文化这一发展之路。创新发展甘泉文化,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植根本省本市的历史文化沃土,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文化实践。


三要抓住开放创新甘泉文化这一时代主题。甘泉文化研究应坚持开放共享、守正创新,形成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研究发展体系。要在推进广州东部中心建设的进程中,以积极努力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努力塑造与广州市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


廖平在致辞中表示,增城是“南粤乡贤”湛甘泉的故乡,近年来,增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大力实施“甘泉文化工程”,推动甘泉文化纳入《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制定《广州市增城区实施甘泉文化工程行动方案》,不断加强甘泉文化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持续加强甘泉文化宣传推广,推动成立了广州中华文化学院甘泉(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甘泉书院、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甘泉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甘泉文化学术研究平台,甘泉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增城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全力支持市甘泉文化研究会做大做强,推动拍摄和出版更多甘泉文化有关影片和书籍,进一步讲好甘泉故事,宣传甘泉文化。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良声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建设成果。近年来,学校通过理论研讨、文化调研、学术交流等方式,挖掘甘泉文化中蕴藏的丰富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入教材、铸校魂,扎根校园,并开花结果,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程》、召开了“湛若水学术思想与历史文化价值”学术研讨会、成立了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甘泉文化研究中心等。接下来,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全力支持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开展工作,为努力打造广州地方特色文化名片,推动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城市样板”贡献华立力量。


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成立

打造甘泉文化传承与创新阵地


活动现场举行了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并为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10位顾问颁发聘书。


image.png


随后,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明喜发布了《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4—2035)》,从发展基础、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等四个方面描绘了研究会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


活动发布了纪录片《一代真儒湛甘泉》预告片,并宣布本片计划于2024年第四季度在多个主流视频平台上线。据悉,本片是由增城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中泽互动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由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区纪委监委、区文广旅体局、新塘镇、永宁街、宁西街联合出品。


湛甘泉(名若水)是从增城走出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心学大师,是广东56位“南粤先贤”之一,他所创立的“甘泉学派”集岭南心学之大成,其学说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纪录片是以湛甘泉生平事迹、文化学说的影响及价值为核心内容,进行拍摄的一部历史人物专题纪录片,填补了国内外系统梳理湛甘泉传奇人生和学术思想影视类作品的空白。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湛甘泉和甘泉文化,纪录片出品方邀请了央视资深导演杨涛担任总导演,摄制团队前后历时两年精心打造,跨越广东、湖南、浙江、江苏、北京、河北等多个省市实地探访,探寻湛甘泉先生生前足迹;通过与十余位权威专家的深度对话,深入浅出地解析甘泉先生的“随处体认天理”学说、教育理念,以及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深刻感受湛甘泉身上的精神风貌与思想魅力。


当天下午,来自广东省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甘泉文化的学术研究、教育实践、文化传播、品牌建设等多个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刘玉娴)


来源:增城宣传

编辑:木书林

Copyright © 2024 - 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117525号
首页  |   关于中心  |   新闻中心  |   县域服务  |   案例中心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