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市樟木头镇通往莞惠城轨樟木头东站的大道旁,一面矗立的石碑悄然诉说着不平凡的过往。鲜红的党旗下,“革命老区坭坡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沿碑旁新修的柏油路蜿蜒前行不过数百米,规整而宁静的坭坡村呈现于眼前。村中仍保留着古朴的门楼与祠堂,它们曾是全村唯一出入口与精神中心,更是八十年前东江纵队英勇抗战的重要见证。门楼墙上,由中共东莞市委员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所立石碑清晰刻着:“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第二大队指挥部遗址”。

时间回拨至1944年,东江纵队正活跃在东江流域抗日前线。同年9月,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组建,负责在广九铁路以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其中,第二大队以樟木头一带为主要活动区域,并选择坭坡村作为指挥部。
裕丰社区坭坡村村民蔡春发介绍,坭坡村以前四面环山的,不像现在开发得这么好,山峦重叠,与外界来往很少,所以游击队在这里设指挥部比较理想。
第二大队指挥员在这里多次召开作战会议、部署行动,依托周边山区灵活开展游击战,破坏日军交通、袭击据点,有效牵制敌方兵力,为东江抗战注入重要力量。
坭坡村指挥部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指挥部的顺利运转,不仅得益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更离不开坭坡村群众的拥护。
蔡春发表示,“村民们自发将闲置房屋腾出给游击队使用,并支持在这里设立指挥部。军民鱼水一家亲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大家相互支持,相处融洽。

不仅如此,当时坭坡许多村民毅然加入革命队伍,投身到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中。蔡春发的母亲林月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不仅投身游击队,还担任妇女会副会长,成为连接部队与群众的重要桥梁。
在林月妹的带动下,村中妇女不辞辛劳,步行至偏远的黄皮坑开荒种粮,生产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补给游击队,解决了队伍的给养难题。
蔡春发回忆,山坳有一片地比较肥沃,当时很多人到那边放牛的,那片地比较肥沃,我妈看到那片地好,发动妇女去那边开荒,开荒种多点粮食来支援游击队给养。
历经数十载风雨,曾经的烽火之地早已旧貌换新颜。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取代当年的羊肠小道,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城轨站就在村边设立,便捷地连接着远方。蔡春发目睹并亲历了这场巨变,话语中透着对今日幸福生活的满足与感慨。
发展未曾掩盖历史,门楼上镶嵌的石碑如沉默的守望者,提醒着人们,今日幸福源于昔日奉献。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第二大队指挥部遗址,不仅是一处历史坐标,更是一座精神丰碑,铭记着东纵的英勇事迹,颂扬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传统,也见证着普通群众为革命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贡献。(蔡粤东 蔡波东)
来源:樟木头宣
编辑:木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