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塘村,只见四周群山环抱,景色宜人,村道两旁稻田里新一茬的水稻抽出新绿,一片生机盎然,不远处古朴的客家围楼静静地伫立,与周围景色和谐相融,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山水田园画卷。南塘村位于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下辖1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830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村落。南塘村是翁源县连片示范建设村,村内有近600年历史的湖心坝客家群楼、清朝嘉庆帝御赐“节孝牌坊”、仁川社学等人文景观等,素有粤北客家第一村的美誉。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南塘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近年来,依托“百千万工程”及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整体推进,统筹下好风貌提升先手棋,抓住“农业+文化+旅游”重要发力点,大力发展强村富民产业,全力推进民生工程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南塘村,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和民俗传统。村庄内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桥等历史遗迹,都是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这里的客家人世代传承着勤劳、智慧、团结、包容的客家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风情。据湖心坝《仁川沈氏族谱》记载,沈氏先祖于明朝正统年间从福建来到湖心坝安居创业。明清时期,湖心坝所在的南塘村一带,水路通达、田肥土沃,是翁源北部地区的重要商埠和“粮仓”。沈氏一族靠经商富裕起来后,开始买田置地,兴土木、建围楼,聚族而居,开枝散叶。经过一代代沈氏族人不断扩建,湖心坝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据了解,湖心坝客家群楼目前有32座保存较好的客家围楼(屋),其中,长安围、外翰第、大夫第、三门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群楼小巷连着大街,纵横有序,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和富有艺术特色的雕梁画栋仍保持着历史原貌,向世人展示客家围楼的历史美感。南塘村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村落,村内有近600年历史的湖心坝客家群楼、清朝嘉庆帝御赐“节孝牌坊”、仁川社学等人文景观等,素有粤北客家第一村的美誉。图为湖心坝客家群楼航拍图
客家人有“耕读传家”“重教兴文”的传统,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便设立了仁川社学,这座学堂保留至今。正是因为这些优良传统的孕育,湖心坝沈氏家族人才辈出,自明朝天启年间至民国时期,读书取得功名者多达252人。留下“万历有甲子,世上无青天”“圣旨牌坊”“文魁举人”“奉政大夫”“军政司马”等历史名人轶事。如今,仁川社学已经被修缮一新,成为了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南塘村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村庄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也更加齐全。同时,南塘村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南塘村始终坚持守护客家文化的根脉,传承历史记忆。他们通过修缮古建筑、举办民俗活动、开展文化传承教育等方式,让客家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值得一提的是,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南塘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湖心坝客家群楼于2020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开始了整村规划,今天的南塘村是好几届‘两委’班子和乡亲们一起努力的成果。”南塘村党支部书记沈成柱坦言。南塘村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原则,1994年,当地在距离湖心坝客家群楼数百米的地方奠基动工兴建南塘新村。近年来,村民陆续从围屋(楼)搬至新建楼房,新村内规划齐整,花圃、庭院、停车位一应俱全。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以及“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人民的生活环境从干净整洁到整洁美观提档升级。近年来,南塘村更对村域内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等需求进行全面摸底调研,精准把握村庄发展脉络,为美丽乡村建设描绘清晰蓝图。绿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江尾镇南塘村秉承“依村就势、植绿栽花”的建设要求,按照“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建设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当地原有乡村风貌,在湖心坝河堤、河岸两旁、村小组道路旁、新村道路入口处栽种黄花风铃木、紫花风铃木、桂花、水石榕等观赏性行道树,让文旅观光与乡村绿美同频共振,全力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在环境整治方面,南塘村将全村划分为青龙片区、湖心坝片区、南塘新村片区,分区编号确保单元内人居环境整洁有序。目前,南塘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主村道、街道道路硬底化,村内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全覆盖,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100%,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覆盖率由40%提升到99%以上。美丽乡村建设三分靠打造七分靠管护,为此,南塘村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形成“驻村干部+村干部+保洁员+村民”四级人居环境管护队伍,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和发动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只有把现有的资源变现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奔头。”沈成柱深谙乡村发展产业方能致富。常年在外务工的他2009年毅然返乡担起重任,就任以来除了着力改善村子的人居环境,他一门子心思全在带领乡亲们奔富。自入选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以来,南塘村采取“上级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思路,共谋划产业项目5项,计划投资额达2160万元;发展重点聚焦于文旅业、服务业、农业,预计能为南塘村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6.5万元以上。南塘村始终坚持守护客家文化的根脉,通过修缮古建筑、举办民俗活动、开展文化传承教育等方式,让客家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作为江尾镇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南塘村党组织充分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遗迹等重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民宿、旅游、观光产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南塘民俗馆、仁川社学、湖心坝人家等为主体的历史文化依托型旅游产业。南塘村成功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并非偶然。该村的包点领导——翁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茂文坦言,江尾镇作为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牵引,同时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盘活镇村资源,将发展潜力转变为增长动力,写好县镇村协调发展“大文章”。在离村子百米开外的连片水稻田背后,“南塘印象”露营基地一期工程正有序建设中。“南塘印象”项目旨在打造一个集住宿、休闲度假、餐饮和研学于一体的新型露营基地,一期计划建设攀岩馆、研学打卡点等相关项目。目前,南塘村已自行筹得一部分资金,后续将向上级积极申请资金、加大投入,建设好二期项目,为南塘村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走进南塘民俗馆,馆内集民俗展示、党建活动中心、休闲活动以及民宿服务等于一体,走上二楼民宿区,推窗见绿,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雨后雾气氤氲更增添几分意境,令人心旷神怡。沈成柱介绍,目前南塘村民俗文化馆还未正式对外营业。接下来,民俗文化馆将作为一个重要载体打造具有“一张名片、两个特色、三个功能”的“湖心坝—民俗文化展示”一体化的农家乐旅游产业,重点把民俗文化馆打造成多功能的服务中心,一楼用于对外经营性的餐饮和村公益性的宴席服务,二楼用于对外经营性的民宿,三楼用于公益性的农耕文化、产业旅游展示和文化、党建活动中心。该案例入选了最新出版的《“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第一卷。该书由谭海清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公众号编辑:房山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