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都市乡村振兴?是指在城市周边或城市内部的乡村地区,通过发展都市型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等方式,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这种形式的乡村振兴通常结合了城市的资源和市场需求,利用乡村的土地和环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乡村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2024年12月27日至28日,“2024都市乡村振兴交流会”在广东省珠海市盛大召开。本次会议聚焦都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本次交流会由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主办,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支持。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粤港澳大湾区专业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韶关学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国维集团作为合作单位。
本次交流会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总结提炼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经验,展示我国都市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成果,推介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和鲜活经验;探讨都市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和有效路径;搭建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社会等多层次合作交流平台;集中展示都市乡村振兴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业态和新模式,拓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视野,引领都市乡村振兴发展方向。
前瞻探讨:都市乡村振兴面临新形势、新机遇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都市乡村的发展变化,有其必然性,也有特殊性,更有时代性,都市乡村振兴面临着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机遇、新瓶颈以及新任务。都市在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过程中,更应成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先行者”,打造都市乡村振兴的新样板,充分体现出国家战略、都市使命、乡村愿景的高度统一。
12月28日上午,交流会开幕式及上午会议于珠海·梧桐树酒店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中心拉开帷幕。会议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秘书长郜亮亮致辞,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张照新等领导发表讲话,共话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与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秘书长郜亮亮
郜亮亮表示,做好都市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是深入贯彻党中央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任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目标,为乡村发展带来机遇。推进乡村振兴需对村庄分类,以乡村与城市空间关系为依据可分为远郊村、近郊村和城中村三类,其中大都市中的村庄振兴即都市乡村振兴尤为重要,其与城市水乳交融,最具备振兴条件,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排头兵。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乡村已通过各自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与宝贵经验。然而,都市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困难,如大都市中村庄的特色、村级层面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其经验对其他村庄的借鉴意义等问题尚无准确答案。此次交流会旨在汇聚专家学者和地方主政者等各方力量,共同为都市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张照新
张照新以“以深化改革为抓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都市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子”为主题,提出三点认识:一是深刻理解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包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政策相向而行;二是准确把握都市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其既服务乡村又服务都市的幸福生活,需承载多种都市配套功能,更需统筹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实现城乡深度融合;三是要以深化改革促进都市城乡深度融合实现都市乡村高质量发展,从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完善农民住房财产权利打造动态开放乡村社区、推动医保社保并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方面着手,推动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关键,增强县城承载和综合治理能力可为乡村发展提供支撑。
凝聚智慧:共话乡村振兴 共谋未来发展
交流会上,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雷明进行主旨演讲,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杨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参事温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文史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乡村振兴智库联合会代会长顾涧清等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深入探讨,分享前沿观点与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雷明
“都市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意义。”雷明以《同频共振:推动都市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说,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城乡互促,城乡联动共生,围绕都市,推动都市乡村振兴,不仅有助于快速提升都市周边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加速缩小都市居民与乡村居民收入差距,更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和引进人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及农民生活的幸福。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探索其都市乡村振兴对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意义深远,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也对广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要求,广东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勇挑重担,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一体集约式高质量发展。都市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于创新。都市乡村振兴需要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同时,也需要支持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院执行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杨忍
围绕县镇村融合发展的话题,杨忍分享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县域经济发展是核心。要注重产业联动,思考主导产业带动县镇村协同,同时重视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镇域要避免空心镇,提升经济与服务能力,发挥连城带村作用;乡村要盘活闲置资源、挖掘资产效应、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梳理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分类推进振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都市型乡村发展。西方有乡村空间都市化消费中心现象。中国珠三角等城市化率超80%地区,有条件村庄可打造为都市群体消费空间,实现城乡融合。
张琦则以“统筹城乡融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题作交流。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新增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内容,需把握好三者关系:一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打通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通途径,既要提升城乡一体化的“六网”等硬联通水平,又要健全软联通协调衔接发展;二是统筹新型工业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要素融合,乡村振兴需融合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也需融合乡村资源与环境要素,乡村劳动力等为其提供支撑;三是统筹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关键在协调共推进,两者相互依存,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核心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需城镇体系支撑,脱节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与弊端,如城镇化滞后有配套、环境问题,工业化滞后会导致城市空心化等。
温洋发表《关于改革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若干思考》的演讲。他分析了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现存弊端,认为进一步改革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乡村振兴成果,有利于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求,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促进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进程。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出的系统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落实“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他建议: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权益转让改革;扩大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成果;多措并举盘活利用农村宅基地;实行城市国有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使用权是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允许城乡宅基地使用权的互换或交易。
顾涧清围绕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体建设、以村史文化赋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发言。他建议广东各地及有关部门,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动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创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示范村,走在全国前列。具体要从广东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民生福祉,在完善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基础上拓展综合体建设,整合多种资源,按“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要求,调整场地布局与功能设置,利用闲置民房等构建1+N阵地格局,引入智能商店等;健全完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强化区政府兜底责任,推进多类公共服务事项延伸,完善附属基础设施。同时,将其与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乡风文明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因地制宜以村史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利用祠堂等建馆,借助线上平台,建好史志文化阵地丰富村民精神平台等。
会议现场,广东省现代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林炜,广西乡村振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委员会主任邓远,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娟,韶关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扈立家,韶关学院副教授王石林生,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党支部书记、会长王栩男等嘉宾就都市乡村振兴展开深度交流。
案例分享:为都市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模式与思路
会议发布2024都市乡村振兴实践案例20个、“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案例20个,并举行《“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新书发布、赠书仪式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县镇社会经济发展蓝皮书启动仪式等重要活动,一系列签约仪式见证各方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新书发布、赠书仪式
下午,交流会围绕都市乡村振兴暨“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案例分享展开,嘉宾们聚焦党建、民生、改革创新、都市乡村、都市农业、乡村文化等多个方面内容展开,分享实践经验与成功案例,为都市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与思路。
本次2024都市乡村振兴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推动都市乡村振兴事业迈向新台阶搭建重要平台,汇聚各方智慧与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编辑: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