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广府民间称之为“七姐诞”或“摆七娘”。连日来,广州黄埔区多个社区举办乞巧节工艺展览活动,巧姐们创作各式各样精巧的作品,在祠堂贡台上“摆七娘”,反映乞巧民俗、民俗历史典故和现代幸福生活情景,节日氛围十分浓厚。
双沙社区的乞巧摆贡。胡楠/摄
8月14日,黄埔区红山街道“红山媳妇节”乞巧创作大赛结果出炉,双沙媳妇创作的《琴瑟凤鸣》《百年黄埔军校》《见鹊有喜》等一批优秀乞巧作品获奖。今年,双沙社区乞巧节项目入选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4-2026年)名单,红山街道结合这一非遗品牌,举办了“红山红 心连心”乞巧节非遗系列活动,结合街道特色文化品牌“红山媳妇节”开展乞巧创作大赛,鼓励巧姐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引辖内更多居民共同参与,传承保护非遗文化遗产。
“巧妈妈”带动“巧女儿”,投身乞巧工艺制作
往年,双沙社区6个乞巧组会在双岗和沙浦的祠堂“摆七娘”。近年来,双沙旧村改造,巧姐们一如既往地保持传承乞巧文化、制作乞巧的初心,选择在临时安置区“摆七娘”。
走进展厅,各式各样精巧的作品映入眼帘。贡台上摆放着芝麻香、斋塔、鹊桥景观、七夕公仔等精巧的手工作品。巧姐们均是当地村民或媳妇,虽然是不同的年龄、职业,但是每年乞巧节前都会聚在一起讨论并创作今年的乞巧工艺品。
梁趣华是双沙社区的双岗粤政区公祠的巧姐,自1998年起,她便投身于乞巧工艺品的制作之中,每年的乞巧摆七娘活动,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不仅自己投身于这项艺术,梁趣华更将这份热爱传递给了下一代。她的女儿区少姬和区健平,自2009年起也跟随母亲的脚步,学习制作乞巧工艺品。
在梁趣华看来,乞巧,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工艺的尊重。每年的乞巧摆七娘活动,都是一场盛大的准备过程。女儿区少姬说:“我们都是提前至少半年就开始准备,要画稿、购买材料,对每一件作品做好构思。”怀揣着一份坚持和热爱,母女三人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则投入到工艺品的制作中。
如同梁趣华一家的“巧妈妈”和“巧女儿”,其他巧姐团队也有“巧婆婆”和“巧媳妇”,乞巧文化在以老带新中传承。
“我也是横沙媳妇,我婆婆也会把这一套教给我,我们年轻人有时间还是很愿意参与的。”双沙社区妇女主任区巧文介绍,这些作品在展览结束后由村民订购,将这份美好带回家,筹集的资金也为下一年的乞巧节做准备。
乞巧文化氛围浓,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
黄埔区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发展,从以前村民自发纪念乞巧节,到官方组织推动乞巧文化的发展,黄埔的乞巧节日氛围愈发浓厚。
在官方与村民的合力下,更多富有新意的乞巧工艺品诞生。盆菜、水磨豆腐等沙浦美食被巧姐们制作成工艺品摆上贡台。今年,区少姬和区健平制作出了“鱼意吉祥”等富有传统风格的乞巧工艺品,同时也精心创作了如“百年黄埔军校”这样富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巧姐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乞巧作品的主题和材料也更为丰富,吸引了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这也是红山街道举办“红山媳妇节”乞巧创作大赛的目的。
文冲巧姐制作的幸福里祠堂建筑群乞巧作品。(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目前黄埔区共有近300名醉心于乞巧的“巧妈妈”“巧婆婆”和“巧女儿”“巧媳妇”,黄埔乞巧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今年七夕,大沙街道横沙社区7个贡台共计100多位巧姐参与摆贡,贡台上数百件手工艺品栩栩如生,吸引各地居民群众前来观赏祈福。据了解,横沙社区每年都提前谋划,倾听并了解各组创作思路、作品制作进度和摆贡需求,由经联社拨付专项经费资金,支持各组巧姐的自主创作。今年7月还专门聘请专业非遗老师,教导巧姐制作手工扭扭棒、绒花,学习吸收非遗制作工艺到自身乞巧作品制作,开拓创作思路,提升作品质量。
在其他村的影响下,去年开始,文冲村也加入了乞巧文化展览中。“我们了解到不少村会在乞巧节制作一些作品展示,我们很感兴趣,去过横沙向有几十年经验的老师傅学习手艺,这两年我们也开始了乞巧工艺品展览。”文冲巧姐朱淑霞说。
互联网时代,她们的学习渠道也更为丰富,小红书、抖音等也成为他们学习工具,年轻人在不断加入,作品在不断创新。目前,文冲的巧姐团队已有9人,每年春节一过,她们便开始为乞巧节做准备。下班时间,他们围坐在桌子旁边,用针线钩织出牡丹花、红莲花,用丝绸和铁丝制作玫瑰花、百合花……一件件工艺品在她们的指尖悄然诞生。
今年,文冲村的“摆七娘”设置在东溪陆公祠,在乞巧作品展览中,幸福里祠堂建筑群十分抢眼,八座祠堂连成一排,大街上行走的人物惟妙惟肖,都被微缩到场景中,几乎还原了村里祠堂的真实场景。文冲巧姐们还特别创作了作品《庆祝开发区建区40周年》,反映了广州开发区的发展蝶变。
“乞巧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文冲城市化改造步伐日新月异,我们也思考着创作一些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新作品,祠堂建筑群的制作体现了村民的情感寄托和家族情怀,这也我们记住乡愁的一种方式。”朱淑霞说。(许婉 何家嘉)
来源:黄埔宣传
编辑:木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