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广州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作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向全社会展示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黄埔答卷”——全区累计培育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6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6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23家,省级单项冠军55家,彰显“黄埔军团”硬实力。

亿航智能获得全球首张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证
事实上,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中小企业不仅是数量的主体,更是创新的主力。数据显示,该区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是中小企业,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小企业,80%以上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这“三个80%”的背后,是黄埔区对“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些企业虽“小”,却释放“大”能量。亿航智能获得全球首张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证,让“空中出租车”从梦想照进现实;艾佛光通全球首创单晶氮化铝的5G体声波BAW滤波器芯片技术路线,解决了我国高性能滤波芯片“卡脖子”难题;新莱福自主研发磁性白板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居第一……一批批“配套专家”和“隐形冠军”在这里茁壮成长,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黄埔区精心构建的优化产业政策体系。该区全力构建“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纳入“1+15+1”产业政策体系,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链。
在培育激励方面,力度十足: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按补差方式给予最高200万元的一次性扶持,真金白银鼓励企业攀高逐新;在研发创新方面,支持力度持续加码:推动企业建立内部研发机构和完善内部创新体系,按最高1500万元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注入强劲动力;在知识产权方面,政策精准滴灌:对获得中国专利奖或广东省专利奖,最高给予100万元扶持;同时,积极鼓励企业盘活“知产”变“资产”,对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企业,按实际融资利息的5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贴息扶持,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这套覆盖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政策“组合拳”,为专精特新企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提供了充足的阳光雨露。

图为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侯沛榕/摄
除了政策“软环境”的营造,黄埔区同样注重产业空间“硬支撑”的保障。面对企业普遍存在的“空间焦虑”,黄埔区创新思路,打出了强有力的空间保障“组合拳”。建立“用地直通车”机制,对连续3年增速30%以上,或规模1亿元以上且连续2年增速20%以上的“小巨人”企业,不设招商准入门槛、简化用地上会程序,优先保障用地需求。
同时,该区出台专精特新产业用房试点园区实施方案,强化产业载体空间保障,建成特色产业园、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面积超220万平方米,优先保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用地用房需求。目前已推动第一批5个专精特新产业用房试点园区向19家专精特新企业转让用房约1.89万平方米、租赁用房约20万平方米。该区还拿出15万平方米作为“零租金”试点产业空间,着力降低企业前期运营成本,推动重点招商项目轻装上阵,全力以赴谋发展。
通过精准施策、优化生态、强化支撑,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小巨人”企业在黄埔区破土而出、办成大事,逐步成为区域经济与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铸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活力之区。
黄埔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区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部署,持续巩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良好态势,擦亮“中小企业能办大事”金字招牌,开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新局面。(徐洁芹)
来源:黄埔宣
编辑:木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