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域新闻

黄埔乞巧文化交流活动启幕 200余件展品吸人眼球

2025-08-22

8月22日,“艺创全运 魅力非遗”—2025年黄埔乞巧文化交流活动在穗东街道庙头张氏大宗祠拉开帷幕。


作为“广东省乞巧之乡”,黄埔的乞巧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历经百年传承,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表现形式和民俗风貌。作为黄埔区文化惠民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活动以200余件匠心巧作、三代乞巧传承人的指尖技艺、18组主题贡台,将千年民俗与第十五届全运会、粤剧文化创新融合,生动展现黄埔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效,为市民呈现一场非遗与现代共生的文化大餐。


image.png


主题展览:200余件展品显非遗魅力 


步入张氏大宗祠,仿佛进入了一个微缩的艺术世界。18个精心布置的贡台依次排开,200余件乞巧精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作品来自黄埔区16家祠堂、1所学校及黄埔区民协工艺人的巧手创作,呈现出非遗与时代共鸣的艺术魅力。


今年乞巧展紧扣“第十五届全运会”和非遗项目“粤剧”两大主题,展现了乞巧工艺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在“全运主题”上,巧手们用泡沫、彩泥、木材、扭扭棒等材料塑造出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再现了乒乓球、足球、体操等运动场景。在“粤剧主题”上则更显岭南韵味——针线绣出华美戏服,彩泥塑出观戏场景,一幕幕如戏剧定格,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拍照。


“我们选取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像米粒、花生、开心果壳、贝壳等,通过巧思和巧手,让它们焕发新的生命。”横沙莫氏宗祠的乞巧传承人梅姐说道。她自幼随母习艺,如今仍不断推陈出新。她此次参展的《蚕丝花》,利用天然彩茧的色泽与纹理,巧妙剪裁成花瓣形态,“在传统中融入现代审美,乞巧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image.png


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乞巧作品,还汇聚了广绣、珠绣、剪纸、龙舟龙头龙尾制作等多项非遗技艺,呈现了黄埔非遗文化的丰富多彩。现场人流如织,不少市民驻足于各具特色的贡台前,仔细观摩这些精巧的作品。


“真没想到五谷杂粮也能变成艺术品!”一位年轻观众惊叹道,“传统的乞巧工艺能够与全运会和粤剧文化结合,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创新课。”


据悉,本次乞巧文化交流活动将持续至8月29日,市民可亲临现场,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当代魅力。


技艺活化:三代传承见证非遗新生


技艺展示区内,老、中、青三代传承人同台展艺,勾勒出一幅薪火相传的温暖画面。年过七旬的巧姐荷姐从事乞巧工艺近二十年,只见她手指翻飞,丝网和扭扭棒不一会儿就变成绽放的花朵。“现在年轻人愿意学这个的少了,参加这个活动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学习乞巧文化,今天看到这么多孩子感兴趣,我心里特别高兴。”


旁边,中年传承人英姐手指灵活地将一颗颗稻谷粘贴成花朵的图案,“做这个要眼明、手稳、有耐心,小小的稻谷颗粒也要分清楚首尾,不能随便排列。”她一边制作,一边向身旁的青少年传授心得。


最令人欣慰的是青少年传承人的表现。来自黄埔区庙头小学的学生小娴边听边做:“我在学校有参加刺绣兴趣班,平常也爱琢磨这些传统手艺。用平常东西做出漂亮作品,特有成就感!”小娴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image.png


技艺传承的厚重感,在《黄埔古韵经典》丛书《非遗民俗卷》的新书推介环节愈发清晰。该书编委之一、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欧阳镇波现场讲述了黄埔民俗的脉络:“黄埔是非遗与民俗的富集之地,拥有35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本卷精选呈现其中19项精华,图文并茂,让读者轻松领略黄埔非遗的独特韵味。”


适逢粤剧大师红线女诞辰100周年,穗东街秦中英粤剧协会带来了经典名曲《卖荔枝》,悠扬的粤曲旋律让现场观众瞬间陶醉,不少老戏迷跟着轻声哼唱,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乞巧文化交流活动,是黄埔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的一缕缩影。近年来,黄埔区积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激发非遗新活力,形成了“波罗诞”“萝岗香雪文化季”“乞巧文化交流活动”等文化品牌。通过凝聚社会合力,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深挖非遗文化内涵,构建国际化的文化传播体系,黄埔文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出去”。(通讯员 徐洁芹 许长征 图:李剑锋)


来源:黄埔宣

编辑:木书林


Copyright © 2024 - 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117525号
首页  |   关于中心  |   新闻中心  |   县域服务  |   案例中心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