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域新闻

南山区喜获两大“国字号”综合荣誉,基础教育实现“双优”发展

2025-03-19

近日,教育部公布名单,南山区荣耀登榜“2024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名单”和“ 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 。这一成绩,标志着南山区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树立新标杆。


image.png


一直以来,作为全国经济大区、科技强区、创新高地的南山区,始终将教育视为城区发展的核心引擎,秉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南山区以教育为笔绘制城区发展新画卷,更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


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南山区打出一套“组合拳”。南山区委区政府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作“心头大事”,连续7年写进区政府工作报告。39个督导委成员单位“组队作战”,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还建立起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定期调研的制度,为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南山区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只增不减”,近七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连年增长,现已占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四分之一,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基金不断壮大,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十四五”期间,全力保障5.6万座学位,确保适龄孩子和残疾儿童“有学上、上好学”。


image.png


面对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南山区精准施策,通过整合现有学校资源、新建学校、推动集团化办学等举措,有效化解“超校额”“超班额”问题;创造性地利用地下室、楼顶等空间,与文体局、街道、社区共享资源,对外租借周边体育场馆,解决了31所学校的运动场馆和教辅用房不足的困境。


在教育创新领域,南山区更是勇立潮头。首创“百校焕新”模式,打造高标准“南标”校园;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建实验区,将国家课改理念落地生根;创新“73X”评价模式,利用大数据为学生成长精准画像;构建“学校+科研机构+企业”课程体系,AI博士讲堂等相关案例走向国际舞台、入选教育部展示;获评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优秀单位、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入选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区;创建广东省首个“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特色区”,公办校与香港校全面结对,“湾区共话”论坛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国际考察团前来交流学习,高水平对外交流开放持续深化,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


学前教育:构建“公益普惠+优质特色”发展新范式


南山区坚持实施“五优工程”,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一是实施“保障优先工程”,确保教育发展长效运行。构建教育责任共担机制,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42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设立专项经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24年达14.92亿元。


二是实施“学位优化工程”,确保普及普惠程度达标。实施“超前规划、提前布局和优先建设”三步走战略,通过“新建、回收、转型”三条主要途径,全区公办幼儿园由5所增加至目前的101所,每个街道有公办园10所以上。投入近5亿元分期对全区73所幼儿园进行改造提升,打造颜值高、功能强、生态美、有内涵的“南山标准”优质幼儿园。


image.png


三是实施“保教优育工程”,确保保教质量优质。制定《南山区幼儿园课程建设推进实施方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推进园本化课程建设,打造了“健康运动+”“STEM+”“自然教育+”“传统文化+”等优质课程。机关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深云)2023年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四是实施“人才优培工程”,确保教师队伍高素质。实施“千人领跑计划、百名领军骨干培养、数十名领雁名师计划”等“三领工程”,联合香港大学、以色列奥兰尼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共同开展名师培养工作。出台区高质量人才补助、长期从教津贴、住房补贴等专项补助,以“好待遇”招引全国“好老师”。


五是实施“管理优治工程”,确保群众放心满意。以优质公办园为龙头,成立11个幼教集团、18个学区,通过共享优秀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训,有效盘活优质资源,推动公、民办幼儿园协同发展,从“一园好”变成“园园好”。强化教育督导评估,建立一支由19名专职责任督学、134名兼职督学组成的专业化队伍,通过评、训、研、督多部门协同,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此次南山区荣获双项“国字号”荣誉,不仅是对其过去教育工作的肯定,更是为城区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按下了“加速键”。未来,南山区将以这两项荣誉为新起点,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与城区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向着全球一流现代化创新城区大步迈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南山经验”。


来源:南教宣

编辑:木书林


Copyright © 2024 - 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117525号
首页  |   关于中心  |   新闻中心  |   县域服务  |   案例中心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