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千万工程

佛山三水南山镇:文旅融合绘新景,初心文化润心田

2025-03-06

沃野千里,荷塘飘香,群山草木丰茂,山下村居错落有致,这正是佛山唯一的特色镇——山水风光特色镇。这里生态环境优美,自然禀赋优越,“初心文化”“知青文化”等丰富的特色红色文化在这里萌芽,浸润群众心田。

近年来,南山镇抢抓乡村振兴,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发展机遇,锚定“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目标,出台《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建设规划(2024-2026)》,以三产协调、绿色发展为主线,聚焦大健康产业、现代都市农业、生态文旅业,促进“三产”融合提质,加快把南山打造成发展与生态共融的“湾区香格里拉”。
传承红色基因,初心文化润泽心田
在三水南山,一座名为九龙山的小山岗上,矗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它纪念的是一位卓越的血吸虫病防治专家——陈心陶教授。
image.png
为了纪念陈心陶指导南山人民战胜血吸虫的历史,南山镇将陈心陶当年办公实验旧址改造建设成初心学堂,弘扬的红色基因和初心文化。
走进初心学堂,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陈心陶教授与血吸虫病斗争的峥嵘岁月。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心潮澎湃。煤油灯下,陈心陶教授伏案研究,与三水群众同吃同住同战疫,艰苦条件下,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初心文化”在南山生根发芽,如涓涓细流浸润南山儿女心田。
陈心陶是我国近代寄生虫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面对肆虐的血吸虫病疫情,陈心陶教授毅然决然地投入这场“围歼”血吸虫病的战役中。他深入广东三水、四会等血吸虫病疫区,创造性地提出了“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消灭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防治对策,这一方法不仅有效遏制了血吸虫病的蔓延,更为后续的血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image.png

煤油灯下,陈心陶教授伏案研究,与三水群众同吃同住同战疫,艰苦条件下,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图王际娣

陈心陶教授亲自指导群众进行垦荒、改造,南山镇的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积极投身血防工作中。他们垦荒造田,兴修水利,不仅改善了生产条件,还彻底改变了钉螺的滋生环境。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山镇终于迎来了血吸虫病被全面消灭的喜讯。1985年12月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在广东全省范围内消灭了血吸虫病,这一历史性胜利的背后,凝聚着陈心陶教授和无数血防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南山镇联合中山医学院深挖陈心陶的生平事迹和三水血防历史,把陈心陶当年办公实验旧址改造建设成初心学堂,纪念陈心陶指导南山人民战胜血吸虫的历史,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
“初心学堂”的建立,不仅是对陈心陶教授一生贡献的缅怀,更是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次深刻教育。在这里,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到陈心陶教授心系群众健康、不惧艰险、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正是新时代大力弘扬的红色基因和初心文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山镇将继续发扬陈心陶教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深化陈心陶文化IP,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当前,即将建设的南山新医院也将命名为“陈心陶纪念医院”。同时,南山将进一步加大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力度,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精品研学路线,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筑牢红色根基,构建联城带村强磁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一理论在南山得到深刻实践。
南山镇党委书记朱伟伟介绍:“近年来,南山镇立足红色资源禀赋,做活红色文章,围绕“陈心陶”IP,打造了佛山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对外拓展省内外高校、医院等资源,对内整合文旅、企业、村居等现有资源,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联城带村强磁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人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深入推动“百千万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南山镇借助“陈心陶”IP,深化政校结对共建,先后分别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财大国际商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6所高校、24家企业(单位)开展党建共建,以红色研学、思政课程、干部培训等多种形式展开深度合作,畅通与高校人才、技术资源等的对接渠道。
“我们一直以来就与中山大学有很深的渊源,随着初心学堂的建立,南山与中山大学的合作也从学院上升到学校层面。”南山镇委党校专职副校长文平坦言,2024年7月18日,中山大学师生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中山医学院第十六届粤港澳医学生夏令营)出征仪式便是在初心学堂举行的。
仪式上,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琪教授表示,此次校级实践基地在南山镇的落户,对于中山大学与佛山三水的校地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既传承了陈心陶教授“战天斗地送瘟神”的精神气概,又能推动师生深入基层,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广东“百千万工程”中实现双向奔赴、双向赋能。
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初心文化、归侨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挖掘,南山镇成功构建起以初心学堂为主阵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分教点,陈心陶纪念地、知青会馆、归侨文化馆、万亩智慧园等红色地标为现场教学点的“1+X+N”特色立体教学阵地,绘制出南山镇红色教育学径地图。
如今,南山镇借着红色文化和归侨文化的东风,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和乡村旅游。近年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初心学堂开馆至今接待现场教学点参观团队876个,接待人数超6.52万人次。附近村民也直接享受到红色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春树园农庄的负责人刘少金是土生土长的南山人,在当地经营农庄已有十余年,她坦言,从2023年开始客流量明显增多,整体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最多的一次一个上午接待了四百余人。看着家乡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刘少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据统计,两年来,红色文旅、生态游带动辖区内酒店、民宿等数量成倍增长,“红色流量”为南山文旅发展添加新活力。
发展绿色经济,打造“湾区香格里拉”
一直以来,南山镇都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屹立在三水最北端,生态旅游与大健康产业交相辉映,南山依托南丹山、九道谷等风景区,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大健康产业、生态文旅业三方面,大力提升镇域经济活力,打造发展与生态共融的“湾区香格里拉”。
image.png
南山紧抓“绿色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致力南山品牌建设。图为万亩智慧农业园
南山紧抓“绿色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致力南山品牌建设,成功举办首届万亩稻田农耕文化节,推出森林欢乐节、萤火虫旅游节、客家美食文化节等文化旅游品牌,并推广飞行观光、农趣体验、登山健身等休闲活动。如今,南山已形成春赏花、夏观萤、秋收悦、冬望星四季皆宜的南山文化旅游主题,让生态旅游成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走进南山镇,你会发现这里不仅风景如画,更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镇内各大产业园区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image.png

南山镇将大健康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项目,努力打造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的“南山号”产业舰队。图为箭牌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三水南山生产基地
南山镇将大健康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项目,努力打造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的“南山号”产业舰队。其中,佛山水都食品饮料产业园(北园)获评“三水南山·中国现代生态食品产业园”;南山镇引进“箭叶淫羊藿”林下经济种植项目,探索林药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2024年8月,南山镇大健康产业再添“新军”,南山镇与红杉控股(深圳)有限公司举行灵芝种植及孢子粉深加工投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签约项目总投资达3亿元。
朱伟伟表示,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今后将借力红杉控股在中医药产业链整合、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实力,进一步优化南山镇大健康产业链条,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推动南山镇在大健康产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整治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而一个优美、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则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
在南山镇,这一理念得到了生动诠释。近年来,南山镇按照“点上精致、线上出彩、面上美丽”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集中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全力抓好典型村示范建设。
为此,南山镇制定出台了《六和村创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行动方案》,铺排六和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初心学堂周边环境提升改造、教育路改造提升、康养中心建设等21个典型村重点建设项目并有序推进,累计铺排资金超亿元。
昔日杂乱无章的农舍,如今已换上了统一的“新装”。南山镇坚持规划先行,注重保留乡村特色与风貌,通过精心设计与施工,将农房改造成既美观又实用的居住空间。同时,南山镇还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改造,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纵深推进。
此外,南山镇还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建设漫星城东南亚风情街、漫水河西河蓄水坝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功能项目,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同时,南山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庭院,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谋划推动新南山医院、迳口中心小学扩建、康养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开展学校奖教奖学、名优教师引进等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23年,南山镇的民生支出达1.7亿元,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南山镇,这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土地,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在这里,红色与绿色交织,历史与现代碰撞,共同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该案例入选了最新出版的《“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第二卷。该书由谭海清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来源:《“百千万工程”广东实践》

公众号编辑:房山乞


Copyright © 2024 - 新时期县域建设研究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117525号
首页  |   关于中心  |   新闻中心  |   县域服务  |   案例中心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